nan > 都市 > 1979我的文艺时代 > 正文 第1399章

正文 第1399章

错误举报

上图的“进入阅读模式”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,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。

 热门推荐:
    第1399章


    从八十年代开始,有股子热潮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话题,那就是出国热,改革开放之后,许多老百姓都看到了国外的繁华,于是想方设法地出国。


    燕京、魔都等地的美利坚大使馆、领事馆外面排起了长队,都是想尽办法来申请前往美利坚签证的华夏人;他们来自各行各业,有音乐家,有文学家,有商人,当然也有官员。


    不过,普遍来说能移民的都是有钱和有社会地位的人。


    由于改革开放初始,出国还是个新鲜事,因此在各个城市里,还自发地形成了信息交流中心,用于交流如何通过签证,尽快出国的办法。


    在早年,由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尚浅,加之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,公派留学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出国的人数寥若晨星。而“远嫁他乡”则成为了当时出国的主要途径。能够成功嫁给外国人的女性,往往都出身于诸如燕京和魔都这样的繁华都市。


    这些外国人的华夏妻子,她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美国,只要是外籍人士,她们都愿意嫁过去。岛国人,西班牙人,墨西哥人,阿根廷人还有一大批嫁到港台的。


    曾经某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燕大学生曾经说过,那个时候你要是有本事带女生去国外,燕京所有学校的校花任你挑。


    因为出国热,托福成了青年人整天挂在嘴上的一个词汇,大家都在学外语,都为了准备考托福、为了出去,连学外语用的收音机、录音机都成了紧俏商品,英语培训节目和培训教材更是火得超乎想象。


    就说于敏吧,他算是赶上了好时候。他在外面找了个培训学校当老师,靠着还算不错的英语,也赚了不少钱。


    人们似乎都把外国当成了天堂,尤其是以美利坚为甚,似乎只要去了美利坚,就能立刻过上好日子,但实际上真的如此么?


    因为两国经济发展程度和汇率的差异,哪怕是在美利坚端盘子,也比在国内当大学老师赚得多,的确有人因此赚到了在国内无法想象的钱,但随着带来的也有诸多问题,美利坚也并非天堂。


    国内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发现了问题,姜玉楼也曾写了一部说叫《北京人在纽约》,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。


    只是,在许多人眼里,书里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个事。只要能赚钱,谁又会在乎什么种族歧视和枪击抢劫之类的。


    美利坚这么多人,普通人碰到的概率一定很低吧。


    郑龙是个电视人,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。他在看过央视的《编辑部的故事》后,突然奇想。如果拍摄一部告诉老百姓,真实的美利坚是什么样的说,一定会大受欢迎。


    于是,他想到了姜玉楼的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。


    这个年代,没有比姜老师更了解美利坚的作家了。


    同时,郑龙也是姜玉楼的书迷。


    那句“如果你爱他,就把他送到纽约,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,就把他送到纽约,因为那里是地狱”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这也让他决意把这部说拍成电影。


    一次艺术中心的创作会议后,郑龙和冯晓刚提起了这件事儿,“我打算拍一部关于纽约的电视剧。”


    他把《北京人在纽约》递了过去,“如果领导同意这个项目,到时候你当我的助手,咱们一起去美利坚见见世面。”


    那可是美利坚,即使郑龙见多识广,知道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,可是有滤镜在,美利坚在他心里还是很高大上的。  filsarilhl20167201674379八572hl


    :。:3v


    rad3


    sr="ggdlgdjs"